近代日本造船业简史;日本近代造船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迅速。1915年商船产量为49000总吨,1919年增加到610000总吨,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美。从1914年到1922年,共建造了64艘,共7万吨。战后,造船业急剧衰落,1934年后再次扩张。1944年,全国有大中型造船厂60座,船台140多座,职工近40万人。当年船舶产量达到374艘,共计40.8万吨。
战后头两年,作为军火工业的日本造船业被美国当局接管,四个海军造船厂被解散。其他造船厂也关闭和缩小规模。从1946年到1949年,产量只有10万总吨。1947年后,美国开始放宽对日政策,放宽造船限制,通过向日本船厂订船和在日本投资,帮助恢复和发展造船业。
5、船舶动力装置的组成结构主动力装置又称推进装置,是为船舶提供推进动力并保证船舶以一定速度巡航的各种机械设备,包括主机及其辅助设备,是全船的心脏。主要动力装置包括主机、传动设备、轴系、螺旋桨等。主机启动时,可带动传动设备和轴系,使螺旋桨工作。当螺旋桨,通常是螺旋桨,在水中旋转时,可以使船前进或后退。主电站以主机类型命名,主要包括蒸汽机、汽轮机、柴油机、燃气轮机、核电站五种类型。
蒸汽机曾经在船舶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现在几乎已经被淘汰了。蒸汽轮机长期以来在大功率船舶中占主导地位,但它们越来越多地被柴油发动机取代。燃气轮机和核电站也只是少数船尝试过,还没有普及。组合动力为满足军用舰船的需要,将蒸汽、柴油和燃气组合起来作为舰船的推进装置,成为一种组合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的类型包括蒸汽联合、柴油联合和燃料联合。
6、船舶制造行业如何引入自动化机械代替人工?购买自动化设备带来的大规模裁员和数万农民工失业,至少在地方层面不会支撑这种失业率的大规模上升。自动化机械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研、交通、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利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和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拓展人体器官功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7、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智能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多为进口,严重削弱了国产智能自动化设备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智能仪器仪表。未来,传统仪器仪表将继续向高性能、高精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环保、长寿命方向发展。新型仪器和元件将向小型化、集成化、成套化、电子化、数字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综合自动化、光机电一体化、服务专业化、简单化、家庭化、个性化、免维护、自动化、无尘化、专业化和组装生产规模化方向发展。
目前,控制系统的结构已经从早期的CCS(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发展到* *代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再到现在的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21世纪的控制系统将是控制与网络的结合,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网络技术与工业控制系统的结合将大大提高控制系统的水平,改变现有控制系统相对封闭的企业信息管理结构。
8、船舶自动化调试有危险么?船舶本身的自动调试不会造成危险,但是如果调试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危险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电气危险:船舶自动化系统中有高压设备和电源,如果调试不当可能导致触电危险,机械危害:在调试过程中可能需要接触旋转部件,如果不小心被抓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害。碰撞危险:在调试过程中需要控制船舶的运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碰撞或其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