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拥抱互联网的企业来说,设计和运营好移动互联网应用(以下简称APP)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还是第三方支付,这些不断融合在一起的金融科技,都可以通过网上交易、数据分析、挖掘用户需求等方式进行完善。
多重因素推动移动化支付普及化随着中国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继扫码支付普及之后,生物识别等技术与网络支付服务深度融合,比如支付包介绍了一款软硬件一体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微信支付也介绍了一款可以连接POS机的刷脸支付产品“青蛙”。目前,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方式。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在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中,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占69.6%,每周至少使用移动支付三次的占19.7%。
在消费者市场调查中,92.4%的消费者表示选择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其操作简单方便;80.3%的消费者表示使用移动支付是因为不需要携带现金或银行卡。当然,商家的支持和促销活动也促进了中国移动支付的使用率,64.4%的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是因为其众多的优惠促销活动。
第三方支付风险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常见问题主要有挪用备付金、反洗钱、信息保护、不正当竞争等;在个性问题上,互联网 支付的领域容易出现欺诈风险,而银行卡收单涉及到代码匹配、机器切割、清算等问题。那么,第三方支付,有哪些不正当竞争的风险?1.信息泄露的风险。支付渠道参数泄露商家使用支付宝、微信、知富等。支付平台,并需要接入第三方支付接口。
这些集成服务商可以在一个系统下集成支付宝、微信、易宝、智付、网银等各种接口。由于商家和第三方支付整合服务商是支付渠道参数的拥有者,在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下,更难确定责任人。比如某商家接入了omni-channel 支付接口,但支付 channel参数在使用过程中被泄露,黑客会利用该参数进行恶意催收代扣,或者用于洗钱等违法行为。此时商家会被第三方支付风控系统认定为黑名单,甚至在引发投诉纠纷时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