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经验 > 叶绿素荧光,叶绿素有荧光反应吗为什么

叶绿素荧光,叶绿素有荧光反应吗为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3-06 01:29:57 编辑:智能门户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叶绿素有荧光反应吗为什么

有。叶绿素提取液在光下观察反射光时有观察到暗红色荧光

叶绿素有荧光反应吗为什么

2,叶绿素的萤光效应是什么啊

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叶绿素荧光不仅能反映光能吸收、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过程,而且与电子传递、质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过程有关。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均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而荧光测定技术不需破碎细胞,不伤害生物体,因此通过研究叶绿素荧光来间接研究光合作用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快捷、可靠的方法。目前,叶绿素荧光在光合作用、植物胁迫生理学、水生生物学、海洋学和遥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叶绿素的萤光效应是什么啊

3,请解释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光合色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叶绿素荧光现象。叶绿素为什么会发荧光呢?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就由最稳定的、能量的最低状态-基态(ground state)上升到不稳定的高能状态-激发态(excited state)。叶绿素分子有红光和蓝光两个最强吸收区。如果叶绿素分子被蓝光激发,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第二单线态;如果被红光激发,电子跃迁到能量较低的第一单线态。处于单线态的电子,其自旋方向保持原来状态,如果电子在激发或退激过程中自旋方向发生变化,该电子就进入能级较单线态低的三线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迅速向较低能级 chl + h ————→chl* (3-6) 基态 光子能量 激发态 状态转变,能量有的以热的形式释放,有的以光的形式消耗。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就称为荧光。处在第一三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光为磷光。荧光的寿命很短,只有10-8~10-10s。由于叶绿素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消耗于分子内部的振动上,发射出的荧光的波长总是比被吸收的波长要长一些。所以叶绿素溶液在入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在叶片或叶绿体中发射荧光很弱,肉眼难以观测出来,耗能很少,一般不超过吸收能量的5%,因为大部分能量用于光合作用。色素溶液则不同,由于溶液中缺少能量受体或电子受体,在照光时色素会发射很强的荧光。 另外,吸收蓝光后处于第二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其贮存的能量虽远大于吸收红光处于第一单线态的状态,但超过的部分对光合作用是无用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叶绿素分子要从第二单线态返回第一单线态,多余的能量也是以热的形式耗散。因此,蓝光对光合作用而言,在能量利用率上不如红光高。 叶绿素的荧光和磷光现象都说明叶绿素能被光所激发,而叶绿素分子的激发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第一步。现在,人们用叶绿素荧光仪能精确测量叶片发出的荧光,而荧光的变化可以反映光合机构的状况,因此,叶绿素荧光被称为光合作用的探针。 参考资料 http://www2.fjau.edu.cn/jwc/jpkc/zwslx/07/plan5-4.htm

请解释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4,什么是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叶绿素的荧光现象与磷光现象 (1) 荧光现象:是指叶绿素在透射光下为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红色的现象,这红光就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叶绿素溶液的荧光可达吸收光的10%左右。而鲜叶的荧光程度较低,指占其吸收光的0.1~1%左右。(2) 磷光现象:叶绿素除了照光时间能辐射出荧光外,去掉光源后仍能辐射出微弱红光,既为磷光。谈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不少教师认为: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对着光源将看到试管内提取液呈(红)色;背着光源将看到试管内提取液呈(绿)色。原因是叶绿素对绿光吸收的量最少,故绿光被反射回来,背对光源看起来就呈绿色。对红光吸收的量最多,正对光源看起来就呈红色。 对此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1.称取5g去除大叶脉的新鲜青菜叶子,放入洁净的研钵内,加入少量的石英砂和碳酸钙,加丙酮5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用漏斗过滤,即得深绿色的叶绿素提取液。 2.取上述色素丙酮提取液少许放入试管,对着光源观察,看到试管内色素提取液呈绿色;背着光源观察,看到试管内色素提取液呈血红色。用丙酮稀释一倍后,对着光观察,看到试管内色素提取液呈浅绿色;背着光源观察,看到试管内色素提取液呈肉红色。 3.首先调节分光计,观察灯光的光谱。观察到连续光谱。 再取上述色素丙酮提取液少许,用丙酮稀释1倍,观察其吸收光谱。观察结果为:红光和蓝紫光部分出现明显的吸收带。而在光谱的橙光、黄光和绿光部分只有不明显的吸收带,尤其绿光部分吸收最少。 实验分析:(1)对着光源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看到的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由于叶绿素提取液吸收的绿光部分最少,故用肉眼观察到的为绿色透射光。(2)背光源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看到的是叶绿素分子受激发后所产生的发射光谱。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子后,就由最稳定的、能量最低的基态提高到一个不稳定的、高能量的激发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因此发射光波(此光波即为荧光),消失能量,迅速由激发态回到基态。叶绿素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用于分子内部振动上,辐射出的能量就小。由“光子说”可知,光是以一份一份光子的形式不连续传播的,而且E=hv=hc/λ,即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因此,反射出的光波波长比入射光波的波长长,叶绿素提取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叫做荧光现象。 由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对着光源将看到试管内提取液呈绿色;背着光源将看到试管内提取液呈红色。

5,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叶绿素的酒精溶液在透射光下为翠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棕红色。这个红光就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这个现象就是荧光现象。其主要原理是由于叶绿素有两个不同的吸收峰。荧光效应在植物生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前一段时间还在用这个效应来研究植物的抗逆生理。因为在逆境下,植物的叶绿素会发生变换,研究其荧光,可以作为植物受逆境胁迫程度的指标。另外,还有一个磷光效应。就是当荧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用灵敏的光学仪器还可在短时间内看到红色“余晖”,这就是磷光。楼主可以找植物生理书好好看看,讲的很详细了。
【⒈】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显绿光 这个现象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叶绿素吸收了可见光中的非绿色波段的光,剩下的能投过去的就是绿色光了。【⒉】叶绿素溶液在反射光成红色 这个其实就是叶绿素荧光现象了。(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通过直接吸收光量子或间接通过捕光色素吸收光量子得到能量后,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由于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红光后,电子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吸收蓝光后,电子跃迁到比吸收红光更高的能级(较高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在几百飞秒(fs,1 fs=10-15 s)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1 ns=10-9 s)。 处于较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释放能量回到稳定的基态。能量的释放方式有如下几种:1)重新放出一个光子,回到基态,即产生荧光。由于部分激发能在放出荧光光子之前以热的形式逸散掉了,因此荧光的波长比吸收光的波长长,叶绿素荧光一般位于红光区。2)不放出光子,直接以热的形式耗散掉(非辐射能量耗散)。3)将能量从一个叶绿素分子传递到邻近的另一个叶绿素分子,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到达反应中心,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通过电荷分离将能量传递给电子受体,从而进行光化学反应。以上这3个过程是相互竞争的,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许多色素分子来说,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学发生在ps级,因此当光合生物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时,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绝大部分用来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b到叶绿素a的传递几乎达到100%的效率,因此检测不到叶绿素 b荧光。在室温下,绝大部分(约90%)的活体叶绿素荧光来自psⅱ的天线色素系统,而且光合器官吸收的能量只有约3%~5%用于产生荧光。 (以上第二段中的第一种情况即揭示了荧光现象是如何产生及为何是红色的了。)

6,什么是叶绿素荧光成像

传统的光纤型调制荧光仪(如PAM-2100、MINI-PAM等)只能测量叶片上一个点的光合活性。利用一个点的数据代表一个叶片,利用一个叶片代表一个植株,进而代表一个群体(如森林、大田作物等),这种方法的误差是比较大的。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科研人员就期望能通过成像型荧光仪来测量全叶片光合活性,并进行了不懈的尝试,但受技术上的限制,所设计的仪器无法商品化或商品化了但得不到大家认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发出饱和脉冲水平强光的二极管(LED)尚未面世。要利用调制荧光技术测量全叶片水平的光合作用,首先要保证叶片上任何一点所接受到的光强必须是完全相同的。调制荧光技术要求光源必须能发出很强的饱和脉冲光。卤素灯能发出很强的光,但其光场非常不均匀,根本不能用于成像!装在一个平面上的LED阵列发出的光很均匀,但在2000年前,能发出超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LED根本没有面世!2000年,能发出超强PAR的蓝光LED面世。2001年,全球最权威的调制荧光仪制造商德国WALZ公司设计制造了真正的全球第一台多功能调制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IMAGING-PAM采用超强发光LED作为光源,保证叶片表明受光均匀且光强足够强;IMAGING-PAM采用CCD作为检测器,能检测叶片上每个像素的光合作用;IMAGING-PAM秉承了WALZ公司PAM系列荧光仪的一贯优点,功能强大,测量参数多,操作极其简单,一面世就受到全球植物学家的青睐,迅速占领全球市场。2005年,WALZ又推出了M系列IMAGING-PAM,一个主机可以连接不同的探头(MICROSCOPY-,MICRO-,MINI-和MAXI-探头),分别在130×150nbsp;um、3.5×4.5nbsp;mm、24×32nbsp;mm或10×13nbsp;cm的面积上测量荧光成像。现在,只需一个主机连接不同的探头,即可满足从单细胞到全叶片,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研究的全面需要。功nbsp;能*nbsp;一个主机连接不同的探头可满足从单细胞到全叶片、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不同需求*nbsp;全叶片光合作用分析(荧光成像),可测荧光诱导曲线并进行淬灭分析*nbsp;可测快速光响应曲线(120nbsp;s内完成,比光合放氧和气体交换等技术快得多)*nbsp;叶片光合作用的横向异质性检测*nbsp;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测量多个样品(植物、地衣、苔藓、微藻等)*nbsp;遗传育种、突变株筛选的强大工具*nbsp;不同的测量面积,不同的分辨率*nbsp;可利用多孔板(如96孔板)做多个微藻样品的同时成像*nbsp;胁迫损伤的早期检测*nbsp;不连接显微镜即可测量绿色荧光蛋白(GFP)荧光*nbsp;可测量叶片吸光系数应用范围nbsp;*nbsp;环境科学*nbsp;水生生物学*nbsp;海洋与湖沼学*nbsp;生态毒理学*nbsp;园艺学*nbsp;农业科学*nbsp;林学nbsp;*nbsp;环境科学*nbsp;水生生物学*nbsp;海洋与湖沼学*nbsp;生态毒理学*nbsp;园艺学*nbsp;农业科学*nbsp;林学nbsp;部分文献1.nbsp;Aldea,nbsp;M.,nbsp;J.nbsp;G.nbsp;Hamilton,nbsp;J.nbsp;P.nbsp;Resti,nbsp;A.nbsp;R.nbsp;Zangerl,nbsp;M.nbsp;R.nbsp;Berenbaum,nbsp;andnbsp;E.nbsp;H.nbsp;Delucia.nbsp;2005.nbsp;Indirectnbsp;effectsnbsp;ofnbsp;insectnbsp;herbivorynbsp;onnbsp;leafnbsp;gasnbsp;exchangenbsp;innbsp;soybean.nbsp;Plant,nbsp;Cellnbsp;andnbsp;Environmentnbsp;28:402-411.2.nbsp;Aldea,nbsp;M.,nbsp;J.nbsp;G.nbsp;Hamilton,nbsp;J.nbsp;P.nbsp;Resti,nbsp;A.nbsp;R.nbsp;Zangerl,nbsp;M.nbsp;R.nbsp;Berenbaum,nbsp;T.nbsp;D.nbsp;Frank,nbsp;andnbsp;E.nbsp;H.nbsp;Delucia.nbsp;2006.nbsp;Comparisonnbsp;ofnbsp;photosyntheticnbsp;damagenbsp;fromnbsp;arthropodnbsp;herbivorynbsp;andnbsp;pathogennbsp;infectionnbsp;innbsp;understorynbsp;hardwoodnbsp;saplings.nbsp;Oecologianbsp;149:221-232.3.nbsp;Baek,nbsp;M.-H.,nbsp;J.-H.nbsp;Kim,nbsp;B.nbsp;Y.nbsp;Chung,nbsp;J.-S.nbsp;Kim,nbsp;andnbsp;I.nbsp;S.nbsp;Lee.nbsp;2005.nbsp;Alleviationnbsp;ofnbsp;saltnbsp;stressnbsp;bynbsp;lownbsp;dosenbsp;g-irradia
文章TAG:叶绿素荧光素有光反应叶绿素荧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