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的甲骨文还只是小打小闹,没有微软SQLServer的痕迹。有一个人叫MontyWidenius,就职于一个叫TcX的小公司,用BASIC设计了一个报表工具,可以在主频4M,内存16KB的电脑上运行。不久之后,这个工具用C语言重写,移植到Unix平台上。当时还只是一个很低级的报表导向存储 engine。
但是,这个小公司资源有限,蒙蒂极有才华。面对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他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总是努力写出最高效的代码。并因此养成了习惯。蒙蒂还有其他一些同事。很少有人能坚持写那些代码20年,但蒙蒂做到了。在1990年,TcX一些客户开始要求为其API提供SQL支持。当时有人想到直接用商业数据库,但是蒙蒂觉得商业数据库的速度不尽如人意。
5、计算机 数据处理 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手动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1)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no 数据管理和完全分散的手动模式。它表现在:没有外存储器或只有磁带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简单。没有操作系统,没有文件管理系统,没有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是程序的一部分,数据不是独立的。修改数据程序必须修改。处理时,数据随程序一起发送到内存,使用后全部从电脑中撤回,无法保存。
文件系统还没有出现,程序员必须自己设计数据的组织。(2)文件系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面向应用的数据管理功能,工作方式分散、非手工,表现为:外面有一个大的发展除了磁带机外,还有大容量的硬盘和柔性软盘。投入产出能力大大增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用户分时系统,以及专用于商务管理的高级语言COBOL。
6、内 存储器的 发展历程对于用过386机的人来说,我想很多人的脑海里一定会有30pin的一丝记忆。这次我们特意收集了7个30pin的内存条,拍成图片。看完他们有什么感受?30pin reverse 30pin front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存参数:bit bit,内存中最小的单位,也称为“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分别是0和1,代表字节bytes,八个连续的位称为一个字节。
内存读写速度的单位,它前面的数字越小表示速度越快。72pin前置72pin后置72pin内存可以说是计算机历史上的经典发展,也正是因为它的廉价和大幅提速,为计算机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为用的人比较多,目前在市场上还是能买到的。SIMM(singleilinememorymodules)单触点内存模块。
7、 数据结构的 发展历史数据Structure(数据结构)是具有结构特征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它研究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数据 structure是数据元素的集合,这些元素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相互关系,即数据元素的集合具有“结构”。
[2] 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是数据结构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逻辑结构可以对应不同的存储结构。算法的设计依赖于数据的逻辑结构,而算法的实现依赖于指定的存储结构,[2] 数据结构的研究内容是构造复杂软件系统的基础,其核心技术是分解和抽象。通过分解,可以分为数据三个层次;然后通过抽象,丢弃数据 element的具体内容,得到逻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