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自动化应用,它们有以下区别:领域范围:电子自动化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仪器仪表、机械设备等领域,覆盖范围比较广。电力系统自动化集中在电力领域,涉及发电、输电、配电、监测和控制。系统规模:电子自动化通常应用于较小的系统或设备,如生产线、机器人和过程控制系统。
控制目标:电子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稳定供电和优化能源利用。技术特点:电子自动化中常用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应用电力系统保护、自动化控制、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各环节的监控和调度。
6、什么是配电自动化?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配电网的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和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系统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的监视、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它是一个集实时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系统。提高配电系统管理效率,保证配电系统可靠安全运行,帮助用户达到降低用电的目的,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和电力负荷的不断增长,各种新型负荷不断涌现,用户对电能质量问题更加关注,同时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用户需要更有效的电力监控和管理解决方案来应对上述变化带来的挑战,从而实现配电系统的连续、可靠、高效、低耗运行。电力监控系统是太古电气公司根据用户电力管理需求提供的一套完整的电力监控管理解决方案,用于实现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7、自动化设备主要用到哪些元件?设备包括:动力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传动元件、IO元件。动力部件包括电机和气缸,控制部件包括PLC、单片机、继电器和工控机。执行组件类似于权力组件。传动装置只是一些丝杠、皮带、齿轮、链条等。IO包括各种传感器和显示器(HMI、显示器等)。).扩展资料:自动化发展简介1946年,美国机械工程师D.S .哈德(D.S. Harder)首先提出了“自动化”一词,并用它来描述发动机气缸的自动传输和加工过程。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自动化与信息处理相结合,使自动化进入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和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成了大型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统,其中涉及许多用现代控制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推动了自动化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于是大系统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应运而生。
8、配网自动化的系统构成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配电主站、配电电子站(永久安装在变电站,可选)、配电远程终端(FTU、DTU、TTU等)。)和通信网络。配电主站位于市调度中心,配电电子站部署在110kv/35kv变电站。分站负责与所辖区域内的DTU/TTU/FTU等电力终端设备的通信,主站负责与各分站的通信。馈线终端设备(FTU)FTU是安装在馈线开关旁边的开关监控装置。
9、配电网自动化的简介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已经进行了多次实验,配电主站、变电站、馈线终端组成的三层结构得到了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骨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了认可。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也可以完全基于光纤通信,使得馈线终端之间能够快速通信,共同实现性能更高的馈线自动化功能。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是电力市场和经济建设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资金短缺,设备技术性能落后,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电力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建立,配电网的薄弱环节越来越突出,形成了与电网建设不协调的局面。
10、配网自动化的介绍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配电网的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和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系统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的监视、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它是一个集实时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新型高性能配电设备等技术手段,对配电网进行离线和在线智能监控和管理,使配电网始终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高效的最佳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