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精准回答:1。第一阶段(1913-):刚性自动化,包括刚性生产线和自动单机。这个阶段的技术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相当成熟。特点:量产;只适合单一品种的新技术:继电器程序控制组合机床2。第二阶段(1930-):数控加工,包括数控和计算机数控。其中数控在50年代发展迅速并趋于成熟,70年代计算机数控加工取代数控加工。
特点:灵活高效;适合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新技术:GT,DNC,FMS,监控技术4。第四阶段(197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特点: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新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5。第五阶段(1991-):智能制造系统(IMS),包括计算机直接控制(DNC)、FMS和FMC。
5、20世纪80年代“新三件”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三新”。老四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新三是彩电、冰箱、空调。在20世纪70年代,拥有一台电视对许多中国家庭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被称为“三转一环”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在当时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家居用品。在那个“票据时代”,购买家具、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家用耐用品不仅价格昂贵,还需要凭票购买。
扩展信息的原因。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为它们是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名牌有飞鸽牌。2.既然中国能生产自己的晶体管,它也能生产自己的收音机。3.缝纫机与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观念有关。4.当时中国三分之一的人拥有手表。
6、厂用电自动化问题~本文总结了火电厂自动化5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时期的国情和为实现自动化所做的努力,阐述了人们关心的SIS和现场总线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主要术语。关键词:火电厂自动化发展的建议从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目前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火电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非常快。以火力发电厂主机为例。50年代初,我国制造出第一台6MW中温中压(4MPa,450℃)汽轮发电机组,并在前苏联技术支持下,不断创新生产出50MW、100MW、200MW高温高压(10 ~ 14 MPa,550℃)汽轮发电机组。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技术的支持下,生产了亚临界(17MPa,550℃) 300MW和600MW汽轮发电机组。21世纪以来,在与国外厂商技术合作的前提下,生产了超临界压力(24MPa,550 ~ 570℃)的600MW汽轮发电机组。
/image-80年代有手表和手电筒。80年代基本都是电器,早期只有电视和冰箱。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刚刚发展起来,还没有家用电器。80年代有很多,比如油烟机,电视,洗衣机,空调,手机。60年代的电器有:黑白显像管电视、电风扇、晶体管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有线拨号电话、吸尘器。只是普及率很低,只有少数家庭有几台家电。电器相对于工资来说比较贵。
7、80年代电视机屏幕的比例是多少4:3 .早期的电视摄像机使用摄像管。光电转换系统利用光电发射或光电导将摄像机镜头拍摄的场景光影图像转换成目标上相应的电位分布图,扫描系统扫描靶上的电子束,将电位分布图逐行转换成电信号。摄像管本身是圆的,为了控制电子束扫描,纵横比越小,偏转线圈越容易控制电子束。但是正方形不符合大众的观看习惯,所以选择了长宽比更小的4:4。